数字经济中的价值网络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还是有所差别的,这个价值网络需要先建立相关的法度、确立规则、制定标准。
徐蔚解构了码链世界中码链的价值创造、衡量和应用,以及基于价值流通、价值创造与传递、投标价值筛选等建立价值循环的方法。
徐蔚分析,码链本身创造价值,自己传递价值。它既是自己的创造者,也是自己的卖家。价值循环可以分为两层。第一层是价值创造:即加载资产。第二层是价值传递:在生态系统中流通创新的价值链机制。
徐蔚进一步分析,码链是一个以二维码为基本单位创建的开放、复杂、互联的生态系统,它定义了数字世界中的资源、资本、资产和治理要素,并给出了资产的概念。熵作为价值的度量。
资产熵是一个结合了“物理熵”和“信息熵”的概念。由于资产具有实物和信息的双重属性,资产首先是实物的载体(即使是金融衍生品也可以追溯资产的来源);资产也具有信息属性,只有具有一定信息认知的物理载体才能称之为资产。一般来说,在增加物理熵的过程中,需要更多的信息熵来指定资产,否则资产将变得难以捉摸并失去价值。
同理,当物理熵减小时,所需的信息熵也会减小。此外,如果分别以资产的物理熵和信息熵为纵轴和横轴,只考虑极端情况,当物理熵极大而信息熵极小时,资产将混乱,人们会降低它的价值。
信任,资产最终会消亡。相反,当物理熵极小,信息熵极高时,这种资产的确定性极强,但人们难免会觉得这种资产太繁琐,太专业,只有文物似的研究价值。
徐蔚解释说,在资产与码链系统结合的过程中,物理熵在增加,流动和结合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。但是,码链系统的存在,使得资产的物理熵在增加的过程中不断增加,同时增加的资产分类等信息使信息熵也同步增加,使资产保持有序稳定。
码链的价值来自线上产品与线下产品。虚拟资产的锚定,虚拟资产与实物商品的锚定。这两个锚点保证了现实世界中的价值衡量关系,代码链系统会更高效的支持这个价值循环。现实世界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可以在码链世界中找到映射。以上就是对发展数字经济所需要的前提的相关描述,但这些内容也仅供参考,具体还需要大家自己去做决定。